首页 / 成果中心
小学品德“高效课堂”的建构
成果登记时间:
成果登记号:
完成单位:
研究开始及结束时间:
所属高新技术领域:其他
咨询
详细信息
成果属性 原始性创新 成果体现形式 新技术
转让范围 允许出口 课题立项名称
所处阶段 初期阶段 研究形式 独立研究
课题来源 成果水平 国内先进
官方链接 http://www.ytedu.cn/cnet/dynamic/presentation/net_26/itemviewer.do?unitid=1&id=38636&classifytype=clazz&ignoreclassinformation=false&branch=
研发单位信息
提高认识。作业改革的推行,受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工作态度、专业水平、工作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学校必须把这项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有机整合,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引领教师充分认识新课程背景下作业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充分认识提高课外作业效益对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主动
专利情况
应用前景
详细介绍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题材,面向学生整个生活世界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

一、小学品德“高效课堂”的内涵

“高效课堂”是指在规定的课堂教学单位时间内又快又好、最大效果地、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目标的课堂。简单地说,就是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教学效益高的课堂。对于品德学科教学来说,课堂上道德情感浓厚、道德体验深刻、道德活动积极、道德认识高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

二、小学品德“高效课堂”的目标

小学品德“高效课堂”的目标就是使全体受教育者又快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取得最佳教学质量、具有较高道德认识,养成高尚道德行为。它的基本表征是情感浓厚、体验深刻、活动积极、认识提高。可以说,“高效课堂”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一种教学效果的最佳水平。

三、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构建小学品德“高效课堂”,首先要对其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表现行为进行梳理和分析。当前,品德课堂教学的低效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课前教学设计不精心。虽然教师都能做到认真备课、吃透教材,但很多教师却局限于教材,只是停留在对教参、现成教案的照搬照抄上,没能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等方面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二是课上依旧照本宣科。虽然有的品德课表现形式新颖,但只是戴了一顶新理念的帽子而已;有的只是教学手段更先进,其本质却还是效率低下,并远远脱离普通课堂教学实际。在我们的品德课上,常见这样一些情况: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情感交流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虽然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但往往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其提问语气的本身就已经包含了答案,而且很快就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的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空间和权利,这也是与我们的“高效课堂”相违背的。

三是课后缺少反思与活动。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只有与课后反思、主题活动有效结合,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但不少教师往往是上完课后“如释重负”,缺少将课堂中自己的感受、得失及时地记录,课堂上唤醒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得不到延续和强化,致使学生的情感不浓厚、体验少、认识浅。

我们可从以上分析得出,在制约品德课堂教学效率的诸因素中,教师这个主体是影响“高效”的首要因素、始终因素、主要因素、重要因素。教师的学识是否渊博、教学艺术是否精湛、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教学态度是否严谨、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等都是影响“高效”的重要方面。

四、建构小学品德“高效课堂”的方法

小学品德“高效课堂”的价值追求就是又快又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取得最理想的教学质量,锻造最良好的道德品行。

 1、建构小学品德“高效课堂”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这里的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关系应这样界定:知识与技能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根本,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核心。三者不是分而治之,而应和谐互融。

现行的品德教材呈现给我们的是逐渐扩大的生活领域,从个人、家庭、学校、社区扩大到自己的家乡、祖国和世界,其中涉及到历史、地理、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如果我们把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内容,或者唯一来源,就会导致教学范围狭窄,严重影响品德教学的实效。所以我们要切实改变备课观念,转变备课意识,开放备课思维,创新备课方式,要在文本重组、资源优化和信息集约上下足功夫。

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备课时要多思考: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前,他们已经具有哪些知识和经验,他们可能还存在哪些问题?把握住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其次,还要多考虑课堂思维方式的呈现怎样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吻合,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点的堆砌,应是努力引导学生的思维指向教学目的。此外,在提高课堂容量的同时要突出重点,努力做到一堂课呈现一条思维主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每一时段的教学都拥有鲜明的价值期待,努力避免整个课堂就是一堆凌乱不堪的知识点,这样方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我们可以先从本学段主题(目录)和单元教学目标(导语)上进行整体思考,再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学生实践活动等方面来作整体安排,最后着重考虑课时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认真思考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策略,思考三维目标如何有机结合,恰当落实,在潜移默化中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一过程中,可发挥教研组集体智慧进行整体备课,共同搜集本单元所需资料和素材,做到资源共享、经验共享。

2、建构小学品德“高效课堂”要有厚重的课堂内涵。

教材总是静态、固化的呈现编者事先预设的教学思路。如果我们课堂上只是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对学生来说除了生硬的获取知识,是起不到任何品德教育作用的。只有认真、正确地解读文本,才能将教材预设的东西转化为经验生成。

我们不难发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虽然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但信息量增大。它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话题,这个话题需要教师对其创造、加工,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感受中提高和发展。如果对教材做面面俱到的处理,就会造成以教为本,结构松散,学生学起来也是走马观花,犹如蜻蜓点水。所以,无论备课还是授课,都应先找准课时知识点和技能点,对教材进行文本重组,构建简约易行的课堂程式,避免环节之间脱节、分离,以求资源优化,信息集约,坚持一法为主,多元相映,以取得最佳效果。

生命是课堂教学的原点。品德课堂上,生生、师生思维的多元交流和碰撞,是智慧的双向流动和生发。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课堂交往的愉悦感、生命成长的幸福感由此而生,也赋予了课堂鲜活厚重的内涵。

3、构建小学品德“高效课堂”要有真实地情感体验。

品德课教学依托文本素材、基于现实生活,课堂上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重点考虑如何精心构筑生活化活动平台,引导学生超越静止的文字传导、走向动态的碰撞生成,让学生成为道德发现的主体,获取富有个性的真切体验。实践证明,学生只有有了真切的道德体验,才能真正触及其内心深处;只有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过程,培养其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为只有站在生命高度的课堂思维对话才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对学生而言,有了生命尊重,也就有了生命的色彩;对教师而言,有了生命关照,也就有了生命的发现;对于课堂而言,有了生命互动,也就有了对话的增值。

“和谐高效”品德课堂追求的是一种真实和自然,真正的以学生为本,真正的为了孩子的发展。反思我们以往的品德教学,我们不无遗憾,千人一课,千课一式,老师失去了创新,课堂丧失了活力,效率丢失了保障。实际上,教师千言万语的说教抵不上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为此,课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学生参与到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获取初步的感知;课上,教师在创设情境、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环节也要尽量多的从学生生活中选取典型事例,让学生晓之以理,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学校教育不是孤立封闭的,课堂上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还要通过各种课后活动来形成和巩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教师的责任不是在教,而是在指导学生学,以学促教。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导行”一环,充分考虑如何把品德教学的触角伸向社会,缩短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这也是我们现在品德课生活教育思想的体现。如,通过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走向社会;经常与家长联系,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寻找身边同学的优点,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思考、对话过程中丰富道德认知、积淀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只有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的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样才是一节高效的课。在品德课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的学习途径,也才能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4、构建小学品德“高效课堂”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品德课教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就学得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学,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来得快一些。事实上,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学生成了被动的“哑巴”。

美国教育家吉诺特说过:“在学校当了若干年教师后,我得出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式和每天的情绪是影响学生学习气氛和情绪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获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创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学生翻脸,也能使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原来,我们教师才是课堂学习是否“高效”的主导者。所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因为师生关系的和谐有利于双方产生愉悦的心境,师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参与学习,这样才能畅所欲言,使师生间达到心与心的交流。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要有平等宽松的氛围,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既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交流和碰撞,又能使学生从中看到一种关注,感受到一种温暖。如,教师的自身素养:教态、语言亲和力等;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地进行有效评价:即时、多元、富有个性和针对性的评价,赞美、委婉、形象的语言来激励、批评或启迪学生;教学形式和方法:新颖科学、注重探究体验等,都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良好的熏陶。

小学品德“高效课堂”,如果从学生角度讲,它至少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师生怀着相同的心境,进入到美好的境界。从这个角度讲,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带领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实现多元互动课堂的一条重要途径。

5、构建小学品德“高效课堂”要有现实的生活素材。

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然而我们现实的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地强调观念的灌输和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目标的达成。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缘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课程标准》还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没有生命,没有情感,但它来源于生活,表现的是生活,也为生活服务,字里行间往往传递着生活的气息,渗透着情感。因此,品德教学中,要以学生的现实、真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用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从生活中寻找切入点,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产生共鸣。

从教师角度讲,品德“高效课堂”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三是教学中适时反馈、矫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高。为克服日常品德教学的随意性和公开课教学的演戏性,构建“高效课堂”,我们应坚持教育素材从生活中来,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接受再教育的理念,在实践中发展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6、构建小学品德“高效课堂”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是以生为本的最高体现,也是“高效课堂”的核心。然而,我们的品德课堂在这方面还是非常薄弱的,课堂上过分关注预设的知识教学,忽略学生的习惯养成和兴趣保护,即使有时偶尔为之,也是灵光一现,这是课堂价值偏失所致。倡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要竭力唤醒教师的责任意识,真正追求为了学生幸福的价值取向,实现“高效课堂”的价值导向。

新课标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要做,这是保证课堂高效运转的必需条件。品德课有大量的课前搜集资料内容,学生搜集资料、信息加工、整合能力强了,听课就会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有效了;培养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课、听学生发言,这是善于倾听的习惯;声音响亮、大胆举手这是发言的习惯;分工明确、团结互助这是合作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要靠教师欣赏、夸奖、鼓励的暗示,要靠教师对学生每一点积极性、每一点学习热情的特别关注,让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生长起来,壮大起来。

事实证明,有思维含量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有思维流动的课堂才是活力课堂,有思维对话的课堂才是和谐课堂。通过建构小学品德“高效课堂”,能让道德教育的价值回到人本、道德教育的目标回到基础、道德教育的途径回到生活、道德教育的评价回到实践。

机构名称: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所属行业:研究机构>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

联系方式

联系人 : 吴先生
手   机 : 15454949848
固   话 : 0535-4546546
传   真 : 0535-1564165
地   址 : 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
值班QQ 在线留言